左轻侯
2000.11.18
手头没有资料,只能靠记忆写出,错误之处还请指正。
文学史上有一些很有趣的书,虽然不一定是什么经典巨著,但是其中洞彻世态的幽默睿智,让人爱不释手。西方的《巨人传》、《堂吉诃德》、《船上三人》(Three
Men in a Broad)、《格列佛游记》、《好兵帅克》,都可以列入这一类。中国文学史上,《济公全传》也可算得一本。
济公随身带着一种药,既不是丸药,也不是膏药,更不是汤剂,而是象绿豆糕一样,一块一块的。当然,这是真正的灵丹妙药,不论内科外科,伤寒杂症,无名肿毒,拿一块吃下去,伸伸腿,瞪瞪眼,立刻起死回生,药到病除。别人问他这叫什么药,回答说:
“此药随身用不完,
并非丸散与膏丹。
人间百病它全治,
八宝伸腿瞪眼丸。”
看书的时候,笑一笑也就这么翻过去了。很久以后才反应过来,原来被作者大大地幽了一默。伸腿瞪眼丸者,伸腿,瞪眼,玩完也。世上哪里真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灵药?要想“人间百病它全治”,就只有伸腿瞪眼一途。
《红楼梦》第八十回《王道士胡诌疗妒方》,宝玉向王道士询问有没有治女人嫉妒的方子,王道士告诉他:“用极好的秋梨一个,二钱冰糖,一钱陈皮,水三碗,梨熟为度,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,吃来吃去就好了。”宝玉道:“这也不值什么,只怕未必见效。”王一贴道:“一剂不效吃十剂,今日不效明日再吃,今年不效吃到明年。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,甜丝丝的,又止咳嗽,又好吃。吃过一百岁,人横竖是要死的,
死了还妒什么?那时就见效了。”这贴“疗妒汤”,与伸腿瞪眼丸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写钟馗故事的《平鬼传》(或者是《斩鬼传》,我看到的这两部小说在同一本书上,内容相近,记不太清楚了)中,也有一个类似的笑话。钟馗是唐玄宗时进士,因为容貌丑陋,被奸臣卢杞革除了功名,大怒之下,撞柱而死。死后成神,统领属下斩鬼除妖,经历种种磨难,终于荡平人间妖氛,修成正果。(象钟馗嫁妹、五鬼戏钟馗之类,都是这位老兄留下来的传说。)书的结尾处写到,人民感恩戴德,为钟馗立庙祭祀,皇上赐匾。开光之日,人如潮涌,将大匾挂起来大家看时,上面五个大字:
“哪有这等事!”
中国的古典小说作为一个整体,虽然在深广伟大上较西方小说逊色,但正如鲁迅所说,有一种“含泪的微笑”式的风格,往往展现出独特的中国式的的黑色幽默。《西游记》中嬉笑怒骂,尤多此类妙语。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:四众吃斋,唐僧犹自念经,八戒已经下去三四碗了。沙僧拉拉他的袖子,道:“二哥,斯文,斯文。”八戒饿得狠了,嚷道:“斯文!斯文!肚里空空!”沙僧笑道:“二哥,你不晓的。天下多少‘斯文’,若是论起肚皮来,正同你我一般哩。”想必吴承恩老先生写这段文字的时候,肚皮也正如八戒一般。不知后世有多少“斯文”,读到这段文字时,曾经含泪而笑。
用谐音是中国古代笑话的一个特点,在小说也十分常见。《红楼梦》中,元宵会上几个用谐音的笑话都相当著名。《济公全传》中有一个特别痛快淋漓的喙头:秦丞相的儿子得了毛病,谁都治不好,只好请了济公去看。济公开了一张药方,让家人去取药。药铺却说没这味药。家人一看药方,上面写着:“天理良心一个。”家人问道:“你们药铺没良心?”回答说:“不但我们药铺没良心,是药铺都没良心。”有良心的药铺,应该还是有的,估计是这位作者吃药铺的苦头吃得太多了。
上文说过的那本不知是《斩鬼传》还是《平鬼传》中,说到过一个法名不害的和尚。这位不害大师不但有钱,而且生平好行善举,到处修建寺庙。书中某位人物,领着钟馗去参观:“你看,这个某某寺,就是不害修的;这个某某堂,也是不害修的;还有这个,这个,都是不害修的。”
这位不害大师,至今健在人间。只是已经不修寺庙,改行去修建各种标志性建筑了。
|